深夜十一点,央视体育频道的片尾音乐渐弱,屏幕上英超集锦的最后一个进球回放结束。我关掉电视,思绪却飘回二十年前——那时我们围着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,屏幕上的雪花比足球更密
深夜十一点,央视体育频道的片尾音乐渐弱,屏幕上英超集锦的最后一个进球回放结束。我关掉电视,思绪却飘回二十年前——那时我们围着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,屏幕上的雪花比足球更密集。
1998年法国世界杯决赛夜,全村人都挤在祠堂前的空场上。那台21寸电视机架在八仙桌上,中央电视台的台标在雨丝中若隐若现。当齐达内头球破门时,整条巷子爆发的欢呼惊醒了熟睡的狗群。老陈叔把珍藏的米酒搬出来,说这辈子第一次看直播世界杯,值得庆祝。
如今,4K超高清画质让草皮上的露珠都清晰可见,手机能随时收看任何赛事。可当年那种集体屏息的紧张、进球时相拥的狂喜,却随着电视信号的优化渐渐淡去。上周社区组织观赛,偌大的活动中心只有零星几个老人——年轻人都在各自的电子设备上收看不同场次的比赛。
不过,当我在小区篮球场看见孩子们围着手機看NBA总决赛,为绝杀球齐声呐喊时,忽然明白:改变的不是体育的温度,而是承载温度的容器。就像当年我们守着央视五套等待姚明登场,现在的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对体育的热爱。直播技术会迭代,播出平台会迁移,但体育连接人心的魔力,始终在每一个共享的时空里生生不息。